从纽约街头到总统竞选:一文读懂传奇字体 Gotham 的前世今生

如果要选出一款能代表现代城市精神的字体,Gotham 一定榜上有名。它曾出现在奥巴马 2008 年的竞选宣传中,也频繁活跃在海报、广告和品牌形象里,成为 21 世纪最具影响力的无衬线字体之一。
 

但它的故事,并不是从电脑屏幕开始,而是源自纽约街头那些无名却持久的字母。为什么这样「看似平凡」的字形,能够成长为全球舞台上的视觉语言?
 

本文改编自 Hoefler&Co. 创始人、Gotham 的设计者 Jonathan Hoefler 的自述文章,带你追溯这款字体的起源与崛起。
 

*原文《The History of the Gotham Typeface》载于 Jonathan Hoefler 个人网站。


1 源于街头的字母灵感

1 - gotham-precursors-hero.jpg
Gotham 的根源。这些二十世纪早期的海报、标牌、小册子和地图摘录,出自不同人之手,采用了不同的媒介与尺寸创作,但它们似乎都围绕着一个共同的理念:字母应该长成什么样。

这些街头字母虽然无名,但似乎一直存在,它们被画在玻璃上、铸在金属里、刻在石头上;既出现在战时通告中,也点缀过香水瓶和工业标志。但更多时候,它们出现在日常生活中:酒铺、理发店、花店的招牌,甚至电梯轿厢和商店橱窗。
 

设计文献几乎没有提及这些字母,这让人颇感意外。设计潮流不断更替,但这些基本形态却始终显得现代、得体、不过时。
 

许多设计师的学习路径也是「倒着来」的:他们从身边现成的材料入手,再追溯字体的历史。最初,早期的 Mac 上的一百多种字体已经令人觉得丰富。但直到 1988 年,Jonathan Hoefler 进入 PushPin Group 下面的一家小型工作室,才真正接触到浩瀚的字体世界。

 

PushPin 的图书馆里摆满了字体样张书籍,宛如一部「化石记录」,展示着大量已随铅字与照排工艺消失的字体。夜晚,Hoefler 常在这些书里寻找理想的无衬线字体。最终他发现,这些形态并非源自传统字体,而是起于手工绘制的字母。

 

2 字体 VS 字母绘制

2 - WPA-see-america-1280.jpg
Alexander Dux 设计的这张海报,标题用的是夸张、装饰性的现代风格字体。然而,在标题下方,那行「UNITED STATES TRAVEL BUREAU」却以一种简洁而引人注目的风格呈现,这种风格在现代设计史中屡见不鲜。正是在这样随意自然的时刻,字体设计师往往能展现他们对「未加修饰字母」的理解与诠释。

字体(Type)是预制、可重复组合的字形系统,而字母绘制(Lettering)则是一次性的、为特定场合量身定制的字形组合。一个世纪前,字体排版只出现在书籍正文中,书籍封面、书脊或插图上的文字都是手绘字母,而非直接组合现成字体。
 

由于手写字母独立于字体存在,它发展出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和传统:石印海报、雕刻钞票、镀金橱窗招牌、刻在墓碑上的字母,都是量身定制而非现成排版,每一种都展现了媒介特性和创作者习惯。
 

尽管字体与手写字母几个世纪以来互相影响(毕竟古腾堡的活字就是以手写字母为模型),但似乎没有任何字体设计师尝试去捕捉 Hoefler 欣赏的这种手绘无衬线风格。
 

或许正是这个挑战,让他成为了一名字体设计师:这是一次不可抗拒的机会,可以探索未知领域,填补他感受到的空白。

3 从未竟之作到设计典范:Gotham 的诞生历程

3.1 新政雄鹰:Eagle Bold 的推出

3 - akzidenz-grotesk-and-futura.jpg
怪诞体(Grotesque)与几何体(Geometric),怪诞体以椭圆为基础,而几何体则以圆形为基础。图示中这两个里程碑式的字体分别是 Fette Accidenz-Grotesk(Helvetica 的祖先)和 Futura Medium(几何风格的经典之作)。

从字体分类来看,Jonathan Hoefler 钟爱的字母,融合了几何体的纯粹与怪诞体的温度,却避开了两者的缺陷。它们像 Futura 一样清晰简洁,却没有几何体的刻板;它们兼具 Akzidenz-Grotesk 那种厚重亲切的特质,却比印刷字体更自然随性。

 

与 Helvetica 这类工业化的产物不同,这些街头字母看起来更真实可信:不像是被「设计」出来的,而像是被「自然造就」的。

4 - eagle+nra_consumer.jpg
新政时期的字母。
左图:美国国家复兴署(National Recovery Administration)的蓝色雄鹰徽章上点缀的手绘字母。
右图:Morris Fuller Benton 于 1933 年为美国铸字公司(American Type Founders Company)设计的 Eagle Bold 字体。

在字体与手写字母交汇的历史中,有一个值得注意的时刻,出现在罗斯福新政时期。为推动美国走出大萧条,美国国家复兴署(NRA)建立了统一的视觉体系:标志性的蓝色雄鹰、红白蓝黑的配色,以及直接、现代的无衬线字母。这些字母出现在商店橱窗、商品标签和胸针上,形成鲜明的视觉语言。
 

1933 年,美国铸字公司设计总监 Morris Fuller Benton 将这种手绘字母转化为字体,推出了 Eagle Bold。在他的手中,NRA 原有字母中的装饰性 Art Deco 特质被放大,原本为了易读性而采用钝角的 M 与 W,在新字体中被锐化,呼应了 NRA 首字母的尖锐笔画,使字体更具辨识度。
 

Eagle Bold 本身也带有矛盾:一方面,它通过在字母结构中不断强化锐角,强调几何感(如 G 的独特突起、Q 的三角尾部);另一方面,它又放松了几何约束,让部分字母更温润亲切(如 D 的非圆形曲线、S 的自然流动)。尽管 Jonathan Hoefler 并不完全喜欢这种风格,但他欣赏 Benton 的尝试,并认为这为自己在几何体和怪诞体之间开辟新可能留下了新的探索空间。
 

于是,1992 年夏天,Hoefler 开始着手设计一款通用、清晰、不可动摇的无衬线字体,灵感正是来自他在街头海报与招牌中见到的那些「无名字母」。

3.2 初步尝试:更平稳坚定的 Typeface X

 

1992 年,Jonathan Hoefler 绘制了一组大写字母,命名为 Typeface X,呈现了他记忆中的手绘无衬线风格。

 

5 - typeface-x-score.png
首次尝试。Jonathan Hoefler 于 1992 年设计的 Typeface X。

和 Benton 一样,他希望从几何体与怪诞体中汲取养分,但目标并非追求华丽,而是打造一种坚定、清晰的字体。不同于 Eagle Bold 宽窄交错的节奏,Typeface X 更接近工业字体,字宽趋于统一,排版更平稳。它延续了怪诞体中椭圆形的 S,又保留了几何体近乎圆形的 O,看似简单直接,却暗中融入更细腻的调整,让字体多了几分温度。
 

Hoefler 希望这种设计能超越时间,像街头橱窗和海报上的无衬线字母那样,经得起数十年的潮流更替。虽然 1992 年的原型仍显青涩(例如 R 的腿略显单薄,C 的内部尚需打磨),却已传达出他追寻的核心风格。

 

6 - Typeface-X-1920px.jpg
Typeface X 的最终打样,1993 年。Jonathan Hoefler 的手稿与批注。

然而在 1993 年,Typeface X 的最终打样让问题彻底暴露。此前他忽视了一个关键细节:Benton设计的 Eagle Bold 从未用于 18pt 以下的小字号,这其实是在回避几何体在小尺寸下的先天缺陷。而 Hoefler 原以为 Typeface X 的厚重笔画能跨越字号的限制,直到高分辨率打印机揭穿了这个幻想。
 

在小字号下,Typeface X 的尖锐笔画几乎消失,M、N 的外角显得过小,字形仿佛缩短了高度;A、V 的尖角又制造出大片无法调和的空白。
 

他清楚,钝化这些尖角也许能解决问题,正如 Paul Renner 在 Futura 上做过的妥协,但那将牺牲大字号下的锐利与闪光。于是,Typeface X 被搁置。

 

随后,《体育画报》邀请他为 Champion Gothic 设计更细的版本,《纽约时报杂志》则委托他开发一款小字号用的无衬线字体。这两项庞大项目孕育了 Knockout 家族,并占据了他整个 1994 年。而就在这一年,他在时报大楼附近的偶然一瞥,遇见了彻底改变 Typeface X 命运的字母,也即 Gotham 焕发新生的转折点。

3.3 机会来临:新合作,新起点

 

7 - port-authority-sign.jpg
纽约第八大道 625 号港务局巴士总站外立面的字母设计,精准捕捉了 Hoefler 多年来追寻的那种无名字体风格。

纽约剧院区时代广场西侧的港务局巴士总站,是城市最繁忙的交通枢纽之一,也是一处市政工程巧思之作,但灰暗且不适合久留。

 

大门上方,一组写着“PORT AUTHORITY BUS TERMINAL”的字母,风格完美体现了 Hoefler 多年来追寻的手写无衬线字母精髓。这块牌匾可能属于 1950 年的原建筑,并在 1979 年扩建时得以保留。后来他才发现,这种字母风格在港务局其他宣传材料中也有体现,包括 1949 年的施工现场标牌,以及 1964 年世博会的建筑字体。

 

这些字母看似朴素,却工艺精湛,连 S 和 B 等复杂字母都展现出高超设计感。对于 Hoefler 来说,这块牌匾明确了大写 A 的顶端应平而非尖。他将港务局的字母视为新字体的最终范本,为 Gotham 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8 - port-authority-other-signs.jpg
左图:1949 年港务局巴士总站施工公告牌,最后一行字的风格与后来建筑上的牌匾惊人相似。
右图:1964 年纽约世博会港务局直升机坪上的建筑字母,同样与总站牌匾风格呼应。

在小工作室忙碌的几年里,Typeface X 这个项目一直搁置。Knockout 系列之后,Hoefler 又陆续接下 Hoefler Titling、Verlag 和 Mercury 等复杂字体项目,同时拓展零售字体业务和扩充团队。即便如此,他仍留意机会,希望有朝一日能重启那个未完成的项目。
 

机会终于在 2000 年出现,当时他迎来了新的合作伙伴 Tobias Frere-Jones。两人都热爱无名的工业风格字母形态:Tobias 早年设计了 Interstate 字体,改编自 1948 年 Theodore Forbes 为公路标志创作的标准字母;Hoefler 则先后设计了 Champion Gothic 和 Knockout,延续了美国 19 世纪末哥特木活字的灵魂。
 

两人的首次合作是受 Pentagram 的 Michael Bierut 委托,为戈登·邦夏在纽约公园大道设计的摩天大楼 Lever House 定制字体。随后,GQ 杂志委托他们为杂志设计「现代简洁」的字体,这次,他们的灵感终于来自 Port Authority 巴士总站的标牌,Hoefler 多年追寻的经典字母终于有机会转化为新字体。

3.4 正式开工:Gotham 的首次成型

9 - Gotham-2000-caps.jpg
第二次尝试。Gotham 的第一个原型(当时名为 GQ Sans),2000 年 8 月。图稿由 Tobias Frere-Jones 绘制,注释由 Jonathan Hoefler 添加。

2000 年夏天,Hoefler 与 Frere-Jones 受 GQ 委托,借助更多参考材料,决定从零开始设计新字体。他们以 Port Authority 招牌为原型绘制字母,并补齐 D、F、G、V 等字母,形成字体设计常用的“hamburgevonstifd”测试集。Hoefler 在校样上做了笔记和微调,继续思考 Benton 字体的几何感与排版感平衡,也总结了此前 Typeface X 的经验教训。(M 字母尖角旁的一条注释写着:“午餐时问你。”)

10 - Gotham-2000-lowercase.jpg
2000 年 8 月,Gotham 的小写字母初稿出炉。右侧的文本样张显示,过小的小写字母、过高的升部以及宽松的字距,会带来不必要的怀旧感,这一问题在下一轮设计中被迅速修正。绘图:Tobias Frere-Jones;批注:Jonathan Hoefler。

Gotham 最独特之处,是它的小写字母。在研究的海报、招牌、霓虹和钢铁字母中,小写几乎不存在。缺乏范本,设计团队必须完全原创,让小写也承载大写字母的核心精神。
 

初稿中,小写偏小、升部偏高,带有浓厚怀旧感。通过增大字母、缩短升部、收紧字距,并调整关键字母如 e、f、g,字体的整体气质立刻改变,从而确立了新的设计原则。

11 - Gotham-type-specimens.png
Gotham Thin 与 Gotham Black,收录于 2003 年《Hoefler Type Foundry 第七号字体样本册》。字体样本由 Jonathan Hoefler 制作。

随着小写完善、数字与符号加入,Gotham 家族逐渐扩展到不同字重。Tobias 的 Gotham Light 保留粗体特色,又赋予字体新语气:简洁坚定,又可优雅、轻快或俏皮。

 

虽然 GQ 最初只委托了一个小型字体家族,但 Jonathan Hoefler 一开始就觉得 Gotham 可以在更广的风格范围内展现个性。最初的设计仅包括 Light 与 Bold(以及通过插值生成的 Book 和 Medium),随后快速增加了匹配的斜体和一套窄体。

 

Tobias 曾建议给 Gotham Condensed 设计「体育场形」的 O 字,用平直的侧边呼应「工业风字母」的理念。但 Hoefler 更倾向于基于椭圆的字形:一方面,他在 Champion Gothic 与 Knockout 中已经尝试过笔画平直的无衬线;另一方面,体育场形字母太容易让人联想到九十年代回潮的德国 DIN 字体。

 

最终,两人选择了椭圆模型,并在 2001 年新加入的设计师 Jesse Ragan 帮助下,将字族扩展为更细和更粗的字重,Gotham Condensed 从四款增至九款。至此,Gotham 的字宽和字重范围都有了明确界限,团队开始填充中间的过渡字重。

3.5 设计空间的延展:Gotham 家族完善

 

2000 年代初,Gotham 已为多家杂志和报纸客户定制了中间宽度版本,以适应窄栏目的需求。随着定制需求增多,团队将设计空间分为两条路径:紧凑的 Gotham Narrow 和更纤细的 Gotham Extra Narrow。
 

常规与窄体宽度的形态差异,使数字化混合和斜体设计变得复杂。整理 32 种中间样式的任务交给了 2005 年加入的 Sara Soskolne。她与 Tobias 合作,从扩展斜体数字入手,最终完成 Gotham Narrow 和 Extra Narrow 的全部样式调整,并把控 66 款样式向希腊字母和西里尔字母的扩展。

 

12 - gotham-movie-posters.jpg
Gotham 的身影遍布大银幕,从电影海报到影视宣传,几乎无处不在,彰显其广受欢迎与高度辨识。

首份包含 Gotham 的字体样册于 2002 年春季发布,很快便回到了启发它的城市。当年夏天,报刊亭、书店橱窗、网站、超市货架乃至各类广告都能看到 Gotham 的身影。
 

好莱坞尤其青睐它,就像百老汇曾钟爱 Knockout 一样,Gotham 很快成为电影海报和片头标题的常客。2013 年,随着美国电影协会将 Gotham Bold 选为预告片电影分级标识的标准字体,几乎每部主流电影的预告片都会以 Gotham 开场。
 

对于经历过 9·11 的纽约人来说,2004 年 7 月 4 日自由塔奠基仪式尤为感人:市长 Bloomberg 与州长 Pataki 公布了新大楼基石,其纪念设计由 Pentagram 的 Michael Gericke 完成,文字采用 Gotham。Gericke 在《纽约时报》中形容:「Gotham 看起来不像是昨天才创造、明天就消失的东西。」这句话既形容了字体,也诠释了这座坚韧不屈的城市。

 

13 - freedom-tower-1920-88219.jpg
城市的字体,为城市而生。纽约市长 Bloomberg、纽约州长 Pataki 与新泽西州长 McGreevey 在原世贸中心遗址为自由塔奠基。照片来源:路透社

 

4 总统字体:Gotham 与政治语言

2007 年,Gotham 因被伊利诺伊州参议员奥巴马在总统竞选中采用而登上国际舞台。设计师 Scott Thomas 和 John Slabyk 将其确立为竞选的标志性字体,与 Sol Sender 的旭日标志共同构成突破性的视觉体系。严格的设计规范让候选人始终以统一而坚定的声音出现,也让 2008 年大选成为政治传播进入全新时代的起点。《洛杉矶时报》评价道:「Gotham 是奥巴马最显眼的选择之一。」

14 - AP_071106035075_lightened.jpg
 在一片 Gotham 字体的海洋中,奥巴马于 2007 年 11 月 6 日在爱荷华州锡达拉皮兹发表竞选演讲。摄影:美联社 / Paul Sancya。

大选结束后,Gotham 成为白宫官方沟通的主力字体。2012 年,Gotham 再次服务于奥巴马的连任,这次还加入了加衬线的「Obama–Biden」标志。字体在第二任期继续扮演官方声音,并延伸至 2014 年成立的奥巴马基金会。自此,Gotham 成为政界的首选字体,无论党派、地域还是国家。到 2018 年中期选举,近五十位候选人使用它来塑造竞选形象,美联社甚至称其为「十年之字」。

 

2011 年,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将 Gotham 收入永久馆藏,与赖特的流水别墅模型和苹果早期 Macintosh 电脑并列。策展人 Paola Antonelli 指出:“优秀的字体应当被纳入 MoMA 的收藏。”

 

对设计师而言,Gotham 的成功远超预期。它不仅成为日常视觉的一部分,也不断启发新的字体创作。正如《新闻周刊》所说,Gotham 已是一部「现代经典」。

5 结语

从纽约街头的无名字母,到白宫与世界舞台的视觉语言,Gotham 的旅程是一段独特的设计传奇。它的完成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了多番峰回路转。
 

凝结着字体设计师心血与巧思的 Gotham,不仅回应了一个时代对清晰、坚定与亲和的诉求,也证明了字体能深刻影响文化与历史,成为设计力量的长久注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