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时节,蒙纳字体与品牌论坛在上海、北京双城圆满落幕。这场以「字体、品牌与影响力」为核心的深度对话,汇聚了来自全球的资深创意人,为现场观众带来了一场思想盛宴。
嘉宾们对字体设计的深刻洞察与案例分享,让人重新思考视觉语言在品牌构建中的核心作用。东西方视角的碰撞与融合,也为未来字体设计开拓了更广阔的可能性。
下面,让我们共同回顾本次论坛的精彩瞬间。
📹:点击此处,查看全场回放
Emilios Theofanous
蒙纳执行创意总监
From pencil to pixel and the future of type.

蒙纳执行创意总监 Emilios Theofanous 以《从纸笔到屏幕:展望字体的未来》为主题,分享了其对字体设计的深刻洞察。他指出,在信息过载的时代,字体不仅是视觉基石,更是连接用户情感、塑造文化认同的关键媒介。

面对技术演进,Emilios 展示了 AI 与设计的协作新模式:设计师通过引导算法生成创意字形,但始终强调人类创造力在关键决策中的主导作用。现场还展示了多项国际定制字体案例,包括为腾讯打造的品牌字体、勃林格殷格翰可变字体,以及助力长城汽车推出的国内首款车用屏显字体「长城黑体」。
他强调,未来的字体设计将更注重动态化与多感官融合,但核心始终是「以人为本」。蒙纳将继续通过资源整合与技术革新,推动字体在全球语境下的创造性应用。
Dan Rhatigan
蒙纳字体厂商合作总监
Branding with Precision

蒙纳字体厂商合作总监 Dan Rhatigan 通过三个典型案例,阐释了字体作为品牌「秘密配方」的核心价值。

他以伯明翰公共交通导视系统为例,展示了如何通过专业字体设计解决原有字体的识别难题;在西南航空品牌升级中,演示了如何将标志字体扩展为完整字体家族,实现品牌声音的统一;塔可钟案例则体现通过细微调整实现品牌年轻化的设计智慧。
Dan 强调,成功的品牌字体需要品牌方、设计机构与字体专家的精准协作。每个团队发挥专业优势,共同打造既满足功能需求又传递品牌价值的字体解决方案。
土井辽太 & 金超珑
蒙纳字体创意总监 & 蒙纳资深字体设计师
东亚字体系统构建:协同设计与品牌实践

来自日本的蒙纳字体创意总监土井辽太,与来自韩国的蒙纳资深字体设计师金超珑,共同揭示了东亚字体设计的系统化思维与实践。
他们指出,中日韩文字虽同属汉字文化圈,但在结构逻辑、排版习惯与视觉平衡上存在深刻差异。日文注重假名与汉字的竖排流动性,韩文则强调组合字母的几何结构与横向对齐。

通过解析小米 MiSans 字体日韩版本开发案例,他们展示了如何将中文的简洁基因,与日文的笔触韵律、韩文的系统化结构相融合,在保持家族统一性的同时,尊重每种语言的阅读生态。这一过程不仅关乎技术适配,更是对文化细微处的深度理解与尊重。
字体,正是以无声却精准的方式,构建起跨越语言界限的品牌共鸣。
宋雪梅
长城汽车智能座舱空间设计部总监
嘉宾对谈

在本次对谈中,长城汽车智能座舱空间设计部总监宋雪梅,与蒙纳字库车机业务负责人毛峻,深入分享了双方合作开发中国首款车载中文定制字体「长城黑体」的幕后历程。
宋雪梅指出,车载环境对字体有特殊要求:视距更远、屏幕抖动、多分辨率适配,安全性与易读性是核心挑战。

毛峻也从设计角度为观众解析,团队通过缩小中宫、优化笔画细节(如去除像素粘连)、增加字间距等方式,显著提升不同驾驶场景下的信息识别效率。
这款字体已覆盖长城旗下多品牌车型,实现车内视觉语言统一,推动行业车载字体验标准的建立。
许乐
zerOh!(零绮)创始人
品牌与字体如何守护被稀释的情感价值?

在万物量化的信息时代,zerOh!(零绮)创始人许乐探讨了 AI 如何将情感简化为数据,导致情感价值被稀释。他引用维特根斯坦的观点,强调语言有其边界:美学、伦理等不可言说的领域,需通过体验而非量化来感知。
以新秀品牌 Zettlab 以及快手海外品牌重塑为例,展示如何通过字体、色彩和动态设计,构建情感场域,守护品牌的「不可言说」部分。

许乐呼吁,在技术理性主导的当下,回归人的主体性,用设计平衡信息传递与情感共鸣,避免沦为“工具人”。
刘卓恒
Frustum Design 创始人
Helvetica Now, Becoming Everywhere

Frustum Design 创始人刘卓恒以「Helvetica 首次以主角出街」的公共艺术项目为线索,分享了一场关于字体、城市与公众对话的深度实践。

他坦言,项目的初衷并非单纯展示字体美学,而是试图打破字体作为「被动工具」的固有认知,通过在上海陆家嘴与前滩太古里的实体空间呈现,引发公众对日常视觉环境的主动思考。
项目中刻意「不完美」的排版甚至引发网友争议,反而印证了设计已成功融入公共话语场域。他也表示,设计师应跳出商业框架,让设计在连接城市记忆与未来想象中,真正实现角色的转变。
郑初阳
何为方块字?CJK 字体世界
茉莉字型创始人

郑初阳以《何为方块字?CJK 字体世界》为主题,打破「方块字=方形」的表层认知,从 CJK 文字底层解读 CJK 诸文字的共同特征。
他指出,CJK 构形的核心是「部件间的关系」。传统书法(如王羲之楷书)中并无固定网格,设计师需通过「临帖」掌握笔画、部件的呼应逻辑,而非「网格」是汉字的根本;对比东亚毛笔(柔软弹性,注重气韵)与西方平头笔(固定宽度,强调逻辑)对字体审美的影响,分析活字印刷、计算机技术对汉字标准化与灵活性的双重改变。

针对 AI 时代的 CJK 字体发展他提出,未来或许无需预设固定字库,而是通过 AI 动态生成技术恢复汉字的邻接关系,让传统书法的灵动与数字技术的高效找到新平衡。
结语
在信息过载的时代,字体不仅是品牌叙事的基石,更是跨越文化的情感纽带。
本次论坛通过全球顶尖设计师的实践分享,揭示了字体如何平衡理性与感性、本土与全球、传统与创新。从车载屏幕的安全易读,到城市空间的公共对话,再到 AI 时代的人本回归,我们共同探索了文字作为视觉语言的无限可能。
愿这些洞察激发更多创造,让字体设计在技术与人文的交汇处,持续塑造有温度的品牌未来。